回顧那段文學容顏 (從戰後到解嚴, 不同思潮相互激盪)      / 林家成

()片提供者:易繼中

 

  

       根據陳芳明先生<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>一文以書寫風潮和流脈之不同,將再殖民期的台灣文學發展分為五個階段:歷史過渡期(1945-1949)、反共文學期(1949-1960)現代主義期(1960-1970)、鄉土文學期(1970-1979)與思想解放期(1979-1987),幾乎以十年為一期,筆者僅就個人所知大略介紹各個時期較具代表性的文學雜誌。

 


歷史過渡期(1945-1949


  1945815日,台籍作家吳新榮聽到日本宣布投降,高興的與朋友「各脫衣裳,跳下溪中,洗落十年來的戰塵與50年來的苦汗。」而葉石濤先生在<楊逵先生與我>文中言:「戰後不久,將近有一年多的時間,台灣的文學活動非常熱烈。在日據時代活躍過的許多作家,一旦脫離了殖民者的魔掌,就想有一番作為來重建家園,為建設新國家而貢獻一己的力量。當然本土文化的重建乃是建設目標之一,賴和、楊逵、吳濁流、龍瑛宗、張深切等作家在日據時代被禁止刊行的重要作品都紛紛出籠,許多新刊雜誌誕生。文化界呈現一片蓬勃的氣象。那時候《新生報》和《中華日報》的日文欄維持了半年之久,以供不諳中文的作家執筆。……可惜『台灣無三日好光景』,到了1947年,發生了228事件,全省一片混亂,文化界人士涉及事件的人不少,以致災變過去之後滿目瘡痍,幾乎所有老作家都灰心透頂停筆不寫了,台灣文學界陷入青黃不接的真空狀態。」

  而228之前發行比較久的則是19469月在台北創刊的《台灣文化》,發行人游彌堅,主編楊雲萍,至195012月共發行27期,而第二期「魯迅逝世十周年紀念輯」一出版就遭查禁。這一階段的台籍作家由於在日據時代受到社會主義思潮的浸潤,思想比較左傾,228事件,《台灣新生報》社長李萬居遭軍警毆打,《中外日報》總編輯馬悅然及編輯被捕,《人民報導》社長宋斐如(前教育處副處長)被槍殺,楊逵和葉陶夫婦二人入獄4個月,文學雜誌戛然停滯。

 

圖片1.jpg

 

 

反共文學期(1949-1960


  這一個十年,在威權統治下,政府利用各種資源透過黨政軍發行各種刊物加強「反共」信念,企圖由官方提倡的文學意識形態主導台灣文學的走向,蔣介石並且於1955年提出「戰鬥文藝」,反共文學即成為這段時期的主流。

  19502月由台灣鐵路黨部創辦的《暢流》半月刊創刊,至19917月停刊共993期,雖為台鐵創辦,文藝篇幅亦甚多。

  1951年,張道藩成立中國文藝協會與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,19515月創刊的《文藝創作》社長即為張道藩,主要刊登的文章係中華文藝獎得獎作品,共發行68期,而於195612月停刊。

  

圖片2.jpg 

 

 

19521031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正式成立,主任為蔣經國,19531月在台北創刊《幼獅月刊》,是綜合性文藝刊物,19543月則創刊了以文藝為取向的《幼獅文藝》(此二雜誌1958年後由轄下的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接辦),此一刊物至今仍在發行,主要提供給青年作者發表作品的園地,擔任主編的有朱橋、弦、段彩華等人,現今文壇上叫得出名字的像黃春明、陳映真、許達然、林懷民、張系國、林雙不(碧竹)、季季……等等,都是當年曾在《幼獅文藝》發表作品的文藝青年。

  19526月《文壇》月刊創刊,發行人穆中南,前五期社長為王藍,主編為劉枋,第六期後則由穆中南兼任社務及主編。《文壇》雖非政府機構出版品,卻因為穆中南和黨政的關係密切,與當時的文壇主流──反共文學關係良好,積極配合政府的文藝政策,甚至接受國防部總政戰部的委託設置軍中文藝函授班,雖說如此,卻是園地公開,提供作家自由創作的空間,提倡戰鬥文藝,又能兼顧藝術性與可讀性,創刊號即登出停筆多年的本土前輩作家鍾肇政、葉石濤二人的中篇小說。

  19542月《皇冠》雜誌於高雄創刊,初期由吳照軒任發行人,主編平鑫濤,後由平鑫濤接任發行,並遷至台北。《皇冠》標榜綜合文藝雜誌,在威權時代刻意與意識形態保持適當距離,走通俗路線,60年代的瓊瑤,70年代的三毛都造成文藝市場的轟動,創刊到現在已經超過50年,是50年代創刊到現在碩果僅存的非官方文學雜誌。

  19569月,由吳魯芹、夏濟安、劉守宜在麻將桌上決定創辦的《文學雜誌》於台北創刊,至19608月停刊共發行48期,這一本雜誌雖然只有短短4年,卻是台灣學院派文學雜誌的濫觴,是知識分子對當時國民黨主導文藝政策的一種迴避與另類排斥。嚴格說來,王文興、歐陽子、陳若曦、葉珊(即楊牧,本名王靖獻)、劉紹銘皆算是在當時走進文學旅程。

 

 

現代主義期(1960-1970


  19603月,《現代文學》雙月刊在台北創刊,發行人白先勇,主編王文興、陳若曦,主要寫作班底是夏濟安在台大外文系的學生,<發刊詞>如此寫道:「感於舊有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不足以表現我們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情感,決定試驗、摸索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。」成為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創作的先鋒,卻於19739月出完51期,因發行的晨鐘出版社(發行人為白先勇之弟白先敬)經營狀況不佳而停刊。

  19626月,《傳記文學》於台北創刊,發行人劉紹唐,以民國人物的回憶和傳記為主,出刊《傳記文學》主要是受到胡適的影響和鼓勵,由於劉紹唐黨政學界的關係良好,讓《傳記文學》的稿源不曾中斷,也讓劉紹唐博得「地下國史館長」的封號,90年代中國大陸甚至出現仿冒品,目前雖然繼續出版,內容和發行已不如劉紹唐生前。

  19627月,《小說創作》在台北創刊,發行人唐台寧,社長兼總編輯唐賢翔,印刷和發行皆不及《皇冠》,卻是《皇冠》之外以言情小說為主的文學雜誌,1984年後由汪成華接編,力圖奮起,仍不敵《皇冠》,甚至受到後來的《小說族》夾殺,終於發行至19909305期停刊。

 

  19644月,由吳濁流創辦,鍾肇政、廖清秀等人協助編務的《台灣文藝》月刊創刊(第五期後改為季刊,復刊後則為雙月刊)。在此之前,本土作家只能在其他雜誌發表作品,19574月鍾肇政曾和文友發起《文友通訊》,參與者有陳火泉、鍾理和、廖清秀、施翠峰、許炳成(文心),為油印本每月一期,象徵本土作家經歷「國語」轉換的衝擊後重新跨出腳步的嘗試,至《台灣文藝》的出刊,本土作家才算有了自己的園地。面對當時仍然延續的反共主流文學、《現代文學》的現代主義、《傳記文學》緬懷光輝的民國,多少讓本土作家感到處於邊緣,《台灣文藝》的出刊,無疑的讓本土作家從戰後的邊緣化接續了日治時代的文學傳統,甚至到了70年代發展寫實的、鄉土的文學形態而引發鄉土論戰,流風所及也影響了19821月創刊的《文學界》和199112月創刊的《文學台灣》。

  196610月《文學季刊》創刊,發行人尉素秋,主編尉天聰。尉天聰在主編《文學季刊》之前即於19595月主編《筆匯》革新號第一卷第一期,《筆匯》是任卓宣在19575月創刊的,經常為文的有陳映真、葉泥、姚一葦等人,而於196111月出版24期後停刊,可以說是《文學季刊》的前身。

  《文學季刊》至1970年停刊共出10期,它和19711月以《文學雙月刊》之名復刊(僅出三期),19738月以《文季》之名復刊(也僅出三期),19834月以《文季文學雙月刊》之名復刊(出版11期)培養了許多戰後出生的第二代作家,如黃春明、陳映真、王禎和、七等生等人,為70年代鄉土文學風潮的前導,而《文季》則是宣告第一個現實主義的文學團體。

 

鄉土文學期(1970-1979

 

  1972年年初《大學雜誌》刊出陳鼓應的《開放學生運動》引起國民黨的恐慌,44日孤影的《一個小市民的心聲》在中央日報連載,418日單行本一萬本上市,總共發行了三百萬本,而蔣經國主導的「十大建設」如火如荼的進行,對人民思想的左右,國民黨仍想力挽狂瀾,1977817日彭歌在《聯合副刊》發表《不談人性何有文學》反對鄉土文學作家之論,而820日余光中則發表《狼來了》,認為鄉土文學作家即在提倡「工農兵文藝」。

  19726月台大外文系創辦的《中外文學》在台北創刊,創辦緣起於70年代初期台大成立比較文學研究所,並舉辦比較文學會議,因此由當時的文學院院長朱立民擔任發行人,外文系主任顏元叔擔任社長,總編輯則為胡耀恆,論者往往將《中外文學》和《文學雜誌》《現代文學》定位為學院文學的雜誌,但《中外文學》比較鮮明的特色是新思潮和新方法的引介,所以能在歷經30

圖片4.jpg 圖片3.jpg 

 

 

 

的社會與文化環境變遷,仍然能延續下來。

  19729月由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出資的《書評書目》雙月刊在台北創刊,發行人簡靜惠,至19829月停刊共發行了100期,大部份由隱地負責主編。隱地本名柯青華,他曾負責《青溪》、《新文藝》等軍中刊物的編務,在主編《書評書目》期間,隱地以其和文藝界的關係,為作者、出版社、讀者建構了一個交流的平台。

  19763月,《明道文藝》於台中縣烏日鄉創刊,發行人為明道中學的校長汪廣平,而由陳憲仁擔任社長並兼主編工作,是一本唯一以高中以上學生為對象的文藝雜誌,作家苦苓即是從《明道文藝》發跡的。

 

思想解放期(1979-1987


  在這一段思想解放的時期,19821月《文學界》季刊在高雄創刊,葉石濤在創刊號<編後記>言:「《文學界》集刊是主要以居住在高雄附近的詩人、作家為核心,分擔合作辦起來的文學刊物。」發行人為陳坤崙,執行主編為許振江,至19891月停刊共出版了28期。

  19837月由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所主導的《文訊》月刊在台北創刊,一度改為雙月刊,甚至附於《中央月刊》,是《書評書目》停刊後以文學評論和文學史料為主的刊物,雖然由文工會所支持,視野卻甚為開放,比較沒有政黨的色彩,也因為國民黨為背景,目前尚在出版。而198310月創刊性質相近的《新書月刊》則沒那麼幸運,《新書月刊》係集合20家出版社出資,由《傳記文學》的劉紹唐擔任發行人,周浩正擔任總編輯,19859月停刊,總共只發行了24期。

  198411月,《聯合文學》在台北創刊,係聯合報系的關係事業,發行人張寶琴,初期總編輯為曾任聯合副刊主編的瘂弦,20年來編輯迭有更替,卻仍展現寬廣的文學空間,成為20世紀末、21世紀初的代表性文學刊物。

  19865月,《當代》月刊在台北創刊,發行人張文翊,社長杜維明,而以金恆煒為主的編委會負責編輯,一度停刊,目前仍然在出刊,內容以評介古今中外的文化與思潮為主,雖兼刊文學創作,仍以人文思想為主要特色,有其一定的地位。

 

結語


  1945年戰後到1987年解嚴這一長達40餘年的歲月,台灣的文學刊物從雀躍到瘖啞,到隨著反共政策起舞,到思想解放的百家爭鳴,文藝創作者一直在尋求寫作的空間。事實上,台灣的言論自由要等到1992年警總廢除才算完全解除桎梏,然而隨著解嚴而來的是經濟的發展,股市的熱絡,財經雜誌充斥著市場,網路創作甚至取代了印刷出版的書籍,文學雜誌在台灣人心中似乎不再顯得重要了。今天回顧檢視那一段箝制思想的年代,出版文學雜誌──即使配合政策──也是可愛可敬的。

建檔日期:20066

 

(台中圖書館)  《書香遠傳第37期》20066月出版  <封面故事:文藝雜誌>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TUETLH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